学校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博士学位授权点

化学工程与技术(0817)

本学科博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能力;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在科学或专门技术方面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能在现代化工等领域和行业中从事高水平工程研究与技术开发、教育和管理等工作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

1.催化剂与催化反应工程:围绕重要化学品的生产过程,通过多功能催化剂创制、多反应过程技术集成、催化反应工程和反应过程强化等研究工作,重点解决化工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催化剂选择性低和易失活、反应条件苛刻、能耗高、废物排放量大及工艺流程复杂和危险性高等问题。

2.资源化技术与工程: 围绕西北地区石油和化学工业及冶金工业等过程工业生产中产生的无机、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和高浓度废水回用及有价组分回收等问题,重点解决化工及冶金行业相关的过程工程与环境化工问题。

3.电化学能源工程:针对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特种化学电源等行业的发展需求及电化学储能、能源转换过程中所存在的效率低、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结合西部地区镍、钴、氟、锂、硅、碳、稀土等原料资源优势及冶金工业优势,利用化学工程的基本理论、电化学工程理论和无机化工技术等开展电化学储能、电化学能源转换的基础理论及工程化关键技术研究。

4.先进化工材料:以西部地区和国家科技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国际前沿研究方向,以开发新型、高性能化工材料及其产业化应用为目标,通过材料制备过程进行分析和优化设计,前瞻性的开展以基于合成和功能高分子材料为特色的先进化工材料结构-性能定向设计及其应用基础研究,为化工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和化工分离过程、防腐和安全保障提供技术保障。

5.环境与生物化工:围绕石油化工行业的污染和西部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重大问题,利用生物技术、化学工程技术和环境科学技术,通过学科交叉开展生物与环境化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培养化学工程与技术领域的复合型人才,解决化工领域的污染问题,实现化工生产绿色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并提升西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环境重污染能力。

主要课程:数学物理方程、化工过程强化、结构表征与分析方法、催化反应器工程、能源转化工程、环境与生物化工技术等。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

化工过程机械(080706)

化工过程机械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是融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动力工程、控制工程等学科于一体的复合型、交叉型学科,服务于化工、石油、能源、冶金、生物、制药、食品等与过程相关的工业领域。本学科以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传热学等为理论基础,以研究结构合理、性能高效、运行可靠、节能环保的新型过程机械、设备及成套装备技术为目标,开展多方位的科学研究工作。

该学科学术队伍及取得科研成果的数量列举:本学科专业现有教授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副教授8人,讲师及工程师9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4人。形成了一支年纪轻、潜力大、结构合理、有进取精神的教学科研队伍。本学科近几年共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5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主持或参加省部级以上课题12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

研究方向:过程装备可靠性与风险评价技术;涡旋压缩机械摩擦学及动力学研究;阀门与密封技术;低温储运及传热。

主要课程:

本学科博士点主要培养目标及开设的主要课程:应具有坚实宽广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掌握化工过程机械学科相关的基础理论,把握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能够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运用计算机和先进的测试技术创造性研究和解决本学科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在本学科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及其有关技术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并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具备学术带头人或课题负责人的素质,能胜任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或管理工作。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高层次专门技术人才。学位获得者应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献身于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数学物理方程、湍流理论、高等热力学、高等传热学等。

制冷及低温工程(080705)

制冷及低温工程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与同属一级学科的流体机械及工程、化工过程机械有交叉。本学科以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等为理论基础,主要研究获得、保持低于环境温度的方法、原理及装置,在机械、冶金、化工、航空与航天、低温超导、食品保存、建筑环境、医疗卫生等诸多领域有广泛应用,是最具辐射性的学科之一。

该学科学术队伍及取得科研成果的数量列举:本学科现有教授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5人,讲师及工程师7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0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本学科近几年共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合作完成省部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

主要研究方向:低温系统热防护与传热技术;新型低温制冷技术;LNG技术。

主要课程:

应具有坚实宽广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掌握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相关的基础理论,把握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能够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运用计算机和先进的测试技术创造性研究和解决本学科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在本学科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及其有关技术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并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具备学术带头人或课题负责人的素质,能胜任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或管理工作。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高层次专门技术人才。学位获得者应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献身于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数学物理方程、湍流理论、高等热力学、高等传热学等。




   联系方式: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彭家坪路36号   邮编:730050   电话:0931-7823115    甘公网安备 62010302000649号

Copyrights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兰州理工大学奔驰宝马3555新网站   域名备案信息:陇ICP备15002798号 

XML 地图